• <ul id="awas4"><sup id="awas4"></sup></ul>
    • <strike id="awas4"></strike>
    • 
      
    • <fieldset id="awas4"><menu id="awas4"></menu></fieldset>
      禮品定制電話:020-8217-8509 業務:186-8890-0781
      51搜禮網首頁|領先的企業禮品解決方案供應商!微信:186 8890 0781
      廣州禮品公司 >> 禮域禮品 >> 新聞動態
      四大名繡之一 廣繡
      發布人:廣繡 瀏覽: 發布時間:2014年1月21日
             廣繡與潮州刺繡合稱粵繡,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和江蘇的蘇繡并稱中國四大名繡。刺繡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舉世聞名。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于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

      新廣繡 和和美美


             據唐人蘇顎在《杜陽雜編》所載:“唐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盧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于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發……”以上《杜陽雜編》記載的正是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于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發,足見其技之精。
        到了宋代,民間日常已廣泛應用刺繡品,其中的欣賞品的工藝日臻成熟。明代中后期,廣繡已揚名海外。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得到國王厚賞廣繡之名遂傳至歐洲,繡品從此輸出國外。
        乾隆期間,廣州刺繡業成立了行業組織—錦繡行。光緒年間,廣東省成立工藝局,設繽華藝術學校,傳授繪畫、刺繡、雕刻等技藝。
       宣統三年(1911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繽華藝術學校選送的繡品獲三等獎,黃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獲二等獎。
        宣統三年(1911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繽華藝術學校選送的繡品獲三等獎,黃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獲二等獎。
        清代,廣州的刺繡作坊多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繡品的特色是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鮮艷、富麗堂皇,高檔繡品有條幅、掛屏、臺屏等。清末,有名畫家參與廣繡設計,使技藝更有發展,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東省工藝局聘畫家高劍父任賓華藝術學校校長時,設繪畫、刺繡、雕刻等習藝班,高劍父紅顏知己宋銘黃(1877~1940,后為高夫人)任刺繡班教師。該校又設濱華繡品陳列館,陳列廣繡精品,其中的孔子立像精致無比,不見針眼,形象栩栩如生。民國初,宋銘黃隨高劍父到上海,創辦“上海女子刺繡院”,宋以高的花鳥畫作為刺繡畫稿,改進刺繡針法,被譽為“改革刺繡工藝的范本”。1920年,在“廣東省第一回美術展覽會”上,宋銘黃的刺繡作品參展,好評如潮。
            1915年,余德的繡品《孔雀牡丹會景》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行內譽為“繡花王”1922年,余得的繡刮畫《瑞獅》在英國倫敦大橋開幕賽會上獲二等獎。
            1923年,黃妹(漢光)的繡掛畫《菊花貓蝶圖》、《半浮沉金魚》、《雞冠花》在廣東省國貨展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譽為“繡花狀元”。此時,黃妹用旋紋針法代替直紋針法繡老虎、獨創八面旋轉針法繡雞冠花,以及陳荷影用二針企麟法繡大龍,用虛凸(粵語稱虛卜)法繡龍鳳,皆聞名于國內刺繡行。
           1929年,莫傅精繡得列寧頭像被莫斯科列寧紀念館收藏。1929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繡品展覽會上,廣繡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繡品參展,再一次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1926年,余德、黃妹等組織錦繡工會,有會員900余名,產品多為鏡畫、褂群、會景(大幅繡畫),遠銷海外。
           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之后,藝人改行謀生,廣繡一落千丈。抗戰勝利后雖稍有恢復,但元氣大傷。解放后,市政府扶持藝人組織起來,20世紀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廣繡成了被掃的“封資修”之列,藝人四散。幸而,廣繡在21世紀在許熾光、陳少芳等人的埋頭鉆研下,廣繡技藝能延續與光大。
           2001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陳少芬:是廣繡的光榮。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展出的“陳少芬廣繡作品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眾,令廣繡再鑄輝煌。然而,當我們放眼廣州,廣繡畫這一民間工藝美術,卻只剩下陳少芬一枝獨秀了。當年聞名海內外的廣州刺繡品早已不生產繡畫,唯有退休后的陳少芬與友人合辦的番禺廣繡藝術研究所不斷創作新精品,令廣繡畫依然屹立于中華明繡之中。
      ,
      tag:
        本文由廣州禮域促銷禮品公司發布,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 http://m.tokyocoder.com/news/c980.htm
        文章所推薦產品亦可提供定制(特殊除外)具體可詢工作人員。
      上一條:漢典紫砂 下一條:太古榨油機
      最新推薦